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让新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

    信息发布者:朱海伟
    2018-03-16 19:42:29   转载
    全国两会期间,乡村振兴一直是个热词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,农村将来会成为稀缺资源,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。在展望乡村振兴愿景时韩长赋表示,愿景一定是很美好的,但要描绘起来,还要做到“三个让”: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;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;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

    这“三个让”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。干农业有乐趣能赚钱,所以才有奔头。而有奔头的职业当然能吸引更多的人踊跃加入、参与竞争。职业能长久,生活才能安稳,大家对农村生活环境才会关注得多、投入得多。随着生活在农村的人能享受到更多的服务和保障,能拥有更多的自然风光与田园气息,农村才会逐渐成为稀缺资源,让城里人向往。

    在这个逻辑关系中,农民的身份转变很重要。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说,要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,让这个职业具有吸引力。这句话不是第一次被人提到,但听起来仍然很有分量。因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,人是根本因素,人才是关键的因素。只有人人都想做农民,而农民又不再是人人都能做得了,才真正说明,农业的产业价值提升了,农业的从业门槛抬高了。当从事农业的人无论水平还是素质都提升了,其产生的积极效益才会进一步向两端溢出——他们会发掘更多的农业潜力,也会营造更好的农村环境,逐步推动乡村振兴。当然,为了实现这个转变,需要很多功夫去反思、去努力。

    农民这个称谓能被当作对身份的称呼、并被固定下来,可以视为在城乡二元结构隔离下的一种必然结果。时至今日,仍有不少城里人习惯性地认为,农民所从事的行业,无论种植还是养殖,不仅技术含量不高,而且处于市场链的末端底层,长期以来多是作为原料供应一环而存在。因此,干农活挣钱不多,甚至挣不到钱。做农民,在经济上“抬不起头”,那社会地位也就很难高起来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农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跟城里人不一样。这也让城里人在面对农民时难免有优越之感。就好比大家在同一个单位工作,付出差不多,但福利大不同。逢年过节,有的人从单位可以大包小包往家里带,有的人只能两手空空灰溜溜。这种分配显然不公平。从这一点来说,让农民社会地位的提升,需要从政策、制度等各方面入手,逐步改变农民在医疗、养老、教育等各领域的困窘。实现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真正等值,不仅在于让两种户口本的名称一致,更在于让这两种户口之间没有太大的待遇差别。从长远发展来看,对社保和服务投入的多少、改变的大小,更能影响社会对农民的评价。

    从就业者的角度来看,一个职业之所以有吸引力,首先在于其“钱景”,其次在于干这个活能不能赢得社会尊重。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看到了农业的“钱景”,选择了返乡创业。这些新农民活力四射,勇于创新,是乡村振兴的希望。我们需要用好的发展环境扶持他们,更得用好的生活环境留下他们,让他们成为未来的主力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